2013年1月8日星期二

耶穌聖誕節──子夜彌撒



以下是一位香港黃執事2011年聖誕節所寫的文章。感謝他同意登載在博客中大家分享。






非常感謝各位神父給我這個機會和大家分享。今天是耶穌聖誕的慶節,本來最適合是由主祭神父講道的,或許在我講完後,請幾位神父也和大家講幾句話。
我不知道其他教會子夜禮儀的編排,拉丁教會的傳統其實有一個特點,就是今晚可以一連望三台彌撒:子夜彌撒、黎明彌撒和日間彌撒,但由於生活環境的變遷,以我所知,在香港和台灣已很少有教堂會舉行緊接子夜的黎明彌撒;本來以為來到歐洲,會有機會一嘗這連續三台彌撒的經驗,但結果我們經常去望彌撒的美國書院教堂連子夜彌撒也不舉行,更遑論黎明彌撒。
這台隨著生活環境變遷已近息微的彌撒,就好像我們身體裡的盲腸,在退化的過程中已變得可有可無了,為什麼還要提它呢?
這是因為子夜彌撒、黎明彌撒和日間彌撒,本來有一個非常緊密的關係,就像聖週「逾越三日慶典」(主的晚餐、救主苦難紀念及聖週星期六守夜),有它的一體性。我故意用盲腸來作比喻,因為,現代醫學有研究發現,盲腸可能不是一個退化過程中的器官,它可能具有人仍未知道的功能。同樣,黎明彌撒也有其獨特的意義。
從我剛才所讀的福音已可以知道:子夜彌撒是讀路加福音第二章一至十四節,黎明彌撒則是由緊接著的十五節讀到二十節。子夜彌撒的中心是耶穌聖誕的記述,天主子在人間呈現,天使也在宣佈這個救恩實現的時刻,也就是說,重點在於那呈現和宣佈;到了黎明彌撒,則是人的領受,說話的不是天使,而是牧羊人,他們說:「我們且往白冷去,看看上主報告給我們所發生的事。」福音所記述關於他們所看到的,也正是所有人都可以具體看到的情景:那躺在馬槽中的嬰孩。
沒有呈現、沒有宣佈,人仍然只有在期待救恩的來臨;然而,如果只有宣佈,沒有領受,救恩仍然未能產生效果。但這兩段福音合起來,是以「天主在天受光榮,主愛的人在世享平安」作為連接的樞紐,既可以反映這救恩的互動關係,也表達了救恩帶來那天人合一的境象。
這種天人合一的境象給人祥和感覺,釋經學家認為這是路加福音的特徵;相信大家都知道,四部福音中,只有瑪竇(瑪太)和路加有聖誕的記述,而這兩個記述卻有明顯不同的取向;瑪竇的聖誕記述令人聯想起以色列子民出谷的經驗,救主降生就好像是人類出谷的新一章,過程同樣需要經歷不少磨難。相反,路加的聖誕記述著重救恩降臨帶給人的效果:平安、喜樂。

儘管是這樣,剛才我讀的那段福音,仍難免保留了一些磨難的經驗,就是:若瑟和瑪利亞要去白冷(伯利恆)做戶口登記,因為客棧已滿,初生的嬰兒耶穌只能放在馬槽裡。
不過,與其說這是一段關於磨難的記述,倒不如說,路加福音的作者利用一個諷刺的文學技巧,突顯聖誕的救贖意義。這是因為平鋪直敘的說話,人很容易忽略,但諷刺的話(俗語說,那些話裡有骨的句子),卻很多時叫人停下來,想一想它的含意,嚐嚐骨頭裡的味道。
路加福音的作者在這段聖誕記述中,會令人感到諷刺的是:創造天地的主宰,來到人間時,竟連一個住宿的地方也沒有。
然而,福音作者文學創作技巧要表達的諷刺,似乎更像是人給天主的一個大諷刺,反映人在接受救恩之前,就是處身於這種愚妄的境況,雖然期待多年的救恩終於來到了,但人卻沒有容納祂的空間;當然,神學家亦可能會加以解釋,降生人間的是天主子,世界上又有那一個空間可以容納得祂呢?
無論如何,這是在路加福音中,呈現和宣佈部分的諷刺境況,但在領受部分,也是包含著一個諷刺的情景:那一批沒有地方住,要在野外露宿看守羊群的牧羊人,卻是首先領受了這嬰孩帶給人的救恩喜樂。
前面的諷刺叫人反省,人有沒有準備好自己,留下可以容納救恩的空間;後面的諷刺則具體展現,接納救恩便更需要那份空虛自己的經驗。
再一次,兩段福音之間,天使的說話又起了樞紐的作用:「天主在天受光榮,主愛的人在世享平安」,降生成人的天主子,打破天人的隔閡,使人與創造天地的造物主在交往時,不再受空間的限制,這才是真正祥和、安樂的境況。
我嘗試把應該在兩台彌撒中講的道理合在一起來講,實在有點貪心。就讓我們都在這個迎接救主降生的時刻,空虛自己,讓嬰孩耶穌可以在我們的生命中找到留下來的空間。
「天主在天受光榮,主愛的人在世享平安!」祝願大家有一個快樂的平安夜,聖誕快樂,新年健康進步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

2009默主歌耶(Medjugorje) 訊息

  2009-1-25         親愛的孩子們,今天我再次要求你們祈禱。願你們的祈禱好似存放在我心中的種子,為了你們靈魂的救贖,我會把它交給我聖子耶穌。小孩子們,我渴望你們每一位都愛上永生,這是你們的未來。願世上每一件事物都幫助你們接近造物主天主。因為你們走在一條錯誤的...